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呈现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重大变革。微课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利用率低、缺乏交互、用户体验较差等困境。文章从如何提高微课学习体验和利用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前视频类微课设计开发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缺陷,提出了面向移动应用环境、重视交互设计、重视数据采集分析的微课设计原则,为微课设计开发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微课;移动互联网;交互式学习;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8)12-0129-03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cro-lectures Development in
Mobile Internet Era
LIU Yun,LIU Ya
(Ha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aikou 571000,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ay of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and transmission. Micro-lectures as a mode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facing the dilemma of low utilization rate,lack of interaction and lack of user experience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ow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utilization rate of micro-lectur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ects of the curren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video-based micro-lectures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ra,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micro-lectures,which are oriented to mobil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nteractive design,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data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provide an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aff of the micro-lectures.
Keywords:micro-lectures;mobile internet;interactive learning;learning resources
0 引 言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迭代使知识的获取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涌现出了翻转课堂、MOOC、SPOC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在这一系列变革中,微课凭借其短小精悍的内容呈现形式,成为当前学习的主要资源之一。自2010年胡铁生[1]在国内提出微课以来,相关的研究持续升温,各级各类微课资源的增长也异常迅速。然而,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我国已由“PC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已从2015年的90.1%提升到95.1%,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比例则分别下降至60.1%和36.8%。这标志着自1994年兴起的“PC互联网时代”已经逐渐落下帷幕,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而这一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必然对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1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和传播特征
1.1 兼容性——响应式呈现
信息可根据用户操作行为或终端设备参数(如:屏幕分辨率、操作系统平台、屏幕方向等)自适应呈现。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也能够像在PC上一样清晰地浏览信息,不需要进行反复的手动放大、缩小屏幕操作;信息在iOS、Android、Windows等各类操作系统上都可以无差别展示,不需要安装插件;用户改变终端的屏幕方向时,信息的展示也随之自动调整,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
1.2 富媒体——移动社交
移动社交平台是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主要平台,由于大部分的移动社交平台都是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因此移动社交平台的用户粘度较高且使用群体比较固定,用户在移动社交平台停留的时间通常也比较长。这种移动社交化使得信息与社交变得密不可分,成为我们日常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信息也由原来的单一媒体形式转变为集文本、语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富媒体”形式,以满足社交化的需要。在移动社交网络中,优质、有趣、互动性强的信息,往往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转发,从而呈现出病毒式的扩散。这也激发了信息提供者的创作激情和热情,促使其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相反,如果信息缺乏互动、内容呆板无趣,响应和转发就会趋向停滞甚至迅速消失。
1.3 微型化——移动便捷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主要终端设备已由传统的PC变为智能手机,变得更加轻薄、便捷,为用户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创造了硬件条件,用户的网络接入场景也因此变得更加机动、灵活、便捷,3G、4G、普通Wi-Fi、高速Wi-Fi甚至是2G都有可能成为用户的临时网络环境,这些网络在数据、下行速率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彼此间相差巨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可以满足在大多数网络环境下流畅访问的需求,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收”、“发”、“互动”的全时空网络体验。
2 视频类微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困境
目前绝大多数微课在设计初始都遵循胡铁生老师在2011年的定义,即“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人们对微课的认识通常局限在“微课就是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精良的在线教学视频”,这也直接导致了当前微课的呈现方式基本以视频格式为主。视频类教学资源固然有诸多优点,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其缺点也异常突显,主要包括:
2.1 视频类微课在移动学习场景中学习效果不理想
心理学和教育学认为“信息的呈现方式和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相关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陈彦垒的研究显示,“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呈现学习材料,纸质测验与视听结合的成绩都明显高于听觉呈现和视觉呈现”[3];张婷认为“动画多媒体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有显著的交互影响[4]。卢婷的研究显示,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图文的呈现方式最有利于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文本呈现次之,而视频呈现的效果最差[5]。这是因为学习者观看视频时需要同时关注视频中的声音、图像和文字信息,这会分散学习者对概念性知识点的专注,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2.2 视频类微课难以实现交互功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交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设计的交互可以有效引导用户深入了解待传播的信息,增强用户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体验,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而视频类微课通常只能做到单方向的信息(知识)传播,学习者在访问微课资源过程中无法与之产生“互动交流”,微课资源也不能采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各环节所产生的相关信息(如各环节的停留时间、学习效果、反馈等),微课资源建设管理者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资源使用数据和反馈数据,而这些数据恰恰正是微课资源良性进化的重要信息来源。
2.3 视频类微课不利于在移动互联网传播
视频类微课通常时长为5-8分钟,其体积大小通常为数十兆,有些甚至上百兆。如此容量大小的视频内容要流畅地展示给用户,势必对微课资源的播放展示平台、用户的网络环境、用户的终端环境都有一定要求。这类型的微课是面向PC互联网的,因为PC互联网中的用户有固定、稳定、高速的宽带网络保障,用于接入互联网的台式机或笔记本可以安装各类播放软件来播放视频类微课。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所处的网络环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改变,用户的终端设备在软硬件性能上差别也比较大。如果学习者一直处在免费高速Wi-Fi的网络环境下,则自然不必多虑。而一旦学习者脱离上述网络环境来访问该类资源,就需要额外支付网络开销。同时,视频类网络资源对网络接入环境的稳定性和数据上下行速率的要求也很高,过低的网速会使视频在播放时频繁出现卡顿,影响访问者的使用体验。
这些因素导致视频类微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差、学习者的使用意愿低,进而影响了微课资源的利用率。
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微课设计原则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与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获取途径,任何人都能够极为便捷地在网络上发布信息,通过社交媒体的评价、转发,引发更多用户对信息的关注与传播。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特性对信息的传播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一些互动性强、易形成“共振”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的转发机制,往往可以呈现出病毒式的扩散传播效应。微课(即知识)作为信息的一种,在新的时代必须遵循当前这类社交化的传播原则。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微课设计除了必须遵循微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外,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3.1 必须适应移动应用环境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同以往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变,除了传统的“系统学习”方式之外,还有“碎片式学习和零存整取式学习”[6]。多类型学习方式的共存,使得教育活动不再仅仅局限在教室或特定的教学网站,任何可以传递知识(微型化教学资源)的方式(如:社交网络的微信微博分享、特定场景的二维码扫描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主要传播途径)都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因此,为适应新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微课在设计上必须有所改变。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可采用由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表格、人机交互等有机结合的“富媒体”形式。这类微型化的网络资源可用极小的容量承载丰富的信息,便于在各类网络环境中流畅地传输。采用响应式的设计理念,可使得微课内容在手机、平板电脑、PC等各类终端设备上自适应呈现,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在各类环境下的学习需求。
3.2 必须具备交互功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动性的强弱决定了信息传播扩散效率的高低”[7]。因此,从提高微课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微课在设计时必须要将交互性放在重要位置。微课制作者在设计时可重点关注以下两类交互:内容交互和行为交互。
(1)内容交互。内容交互是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媒体形式,借助色彩、形状、空间变换、音量变换等视听变化,向学习者精准传达信息,并帮助用户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例如:图文结合、语音录入、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视频演示等。在移动微媒体的内容交互设计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图文交互,如我们现在常常在微信公众号中看到的各类图文消息,精美有趣的图片与精炼的文字相结合,简明欢快地向用户传递了公众号所要传递的信息,一些优质的图文消息往往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评论与转发。例如“专治各种不明白”的知识类微信公众号“混子曰”,每期的图文消息都可以得到10万+的阅读量、数千的点赞和留言,其内容表现形式主要就是幽默的手绘漫画结合风趣而不失专业的文字简述。许多网友留言表示,原本各类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知识原理,通过这种形式的呈现变得简单明了。
(2)行为交互。行为交互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微课资源的直接交互行为引发其内容呈现的改变,从新的形态中获取相关知识。例如:通过智能设备屏幕的多点触控激发各类展示动画、利用各类传感器获取用户学习状态、利用摄像头麦克风接受学习者指令等。这些交互行为会产生相应的触、视、听感官体验,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而这种由行为交互引导内容变化的模式,也使得微课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目前风靡各大社交平台的H5微内容页就是行为交互的代表。H5全称是HTML5,是新一代的网页标准语言,我们常常在手机上看到的各类动态邀请函、小游戏都是H5页面。这种多媒体交互式页面通常都具有高度的互动体验趣味,可以引发强烈的扩散传播效应。2016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两会期间推出了5条H5新闻,总阅读量达到了近2000万。
3.3 必须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功能
大数据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支撑技术,通过数据采集、语义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可实现信息的精准投递、智能进化。大数据是建设整合优质数字学习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最有力的科学力量。利用大数据可以全面、深度地了解学习者的需求,避免微课资源盲目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个性化定制;通过对采集反馈信息的分析,可帮助资源建设者优化资源,实现微课的可持续进化;通过智能推送,可实现可定制的个性化学习。为此,微课在设计时必须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提供各类数据来源。例如,利用智能设备的各类传感器采集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数据录入环节(在线测试或反馈调查)、分析统计功能等。
总而言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课开发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在设计模式方面大胆创新、在开发方法方面积极尝试,充分利用当前各种最新的移动互联技术,提高微课的学习体验和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D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2017.01.22.
[3] 陈彦垒.信息呈现环境和方式对不同场认知风格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4] 张婷.多媒体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5] 卢婷,杨现民.信息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概念性知识移动学习效果影响研究 [J].中国远程教育,2016(6):36-43+80.
[6] 王竹立.系统学习与碎片式学习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63.
[7] 范红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社交模式变革——以微信传播为例 [J].新闻爱好者,2016(8):9-12.
作者简介:刘云(1984-),男,河南信阳人,就职于信息中心,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刘娅(1981-),女,河南信阳人,就职于公安司法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学质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