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互联网+”与高校校园建设

news 发布于 2025-09-01 阅读(302)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校园是高校发展新阶段的建设方向。“互联网+”校园意味着互联网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深层次交融,从而实现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改革与重塑。基于“互联网+”校园理念,本文提出了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主要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8)09-0154-02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ge,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facing unprecedented 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Internet plus campus”is the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tag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ternet plus campus”impli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with college teaching,research,management,and servi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of campu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Base on the idea of“Internet plus campus”,the key initiative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Keywords:Internet plus campus;internet;big data;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0 引 言

“互联网+”是当前网络时代的“热词”,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深层次的融合,“互联网+”意味着开放生态、重塑结构、连接一切、改造创新。“互联网+”时代给传统教育同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以应对和解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前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针对的是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传统部分的改革和优化,网络只是以工具的角色和形式加入其中。而当整个高校的模式、形态、方向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时,问题则渐渐呈现出来。我们所而临的不再是各种校园业务的查缺补漏,而是如何由内而外地审视、研究和改造传统的大学校园,使其与互联网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网络化校园,让“互联网+”校园成为高校校园建设的新模式。

1 “互联网+”校园建设的方向

“互联网+”校园是当代大学校园的梦想和追求,如何实现梦想、如何建设校园则必须从现实入手,依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目前笔者认为“互联网+”校园建设的关键是确定建设方向。在以往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和软件建设是分别进行的,这样就导致软件应用、系统兼容、数据整合等各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很难实现硬件和软件两者的有效利用。另外,目前大部分的系统应用仍然被局限在桌面端,用户与系统的交互形式单一,不够灵活。今后,校园的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应该是“云、网、端”一体化。无论用户使用何种设备都能在互联网中使用各项服务功能,都能得到良好的体验感受,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智慧教育的影响力日趋扩大[1],高校需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通信等技术,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发展目标。

2 建设“互联网+”校园的措施

大学校园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发展成为“互联网+”校园,就会成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校园。目前,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分析,建设“互联网+”校园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升级教育模式,扩大教学交流

当前,以互联网为桥梁的网络空间将会逐步走进学校的传统教学中,教育模式也将打破传统,走向多元化,走向多样化。同时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高校校园将实现实体教学与线上自主学习相辅相成的新模式。依托互联网,高校需要走出传统的办学思想,构建开放、共享、创新、协作的学习环境,搭建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网络学习空间,真正做到以“互联网+”为特色的教学。同时,网络空间中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高效化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师范类教学中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教育模式,降低教育成本,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办学效益。“互联网+”校园对教育资源的供需进行合理匹配,不但推动教育模式的升级,而且扩大了教学交流。新模式对优秀的教育资源及数据进行重组与整合,例如,师范教学中注重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即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和相关背景学科的知识,为入学后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招生制度,采取“预备”学分制,让学生入学前先修学分,学校根据学分可以优先录取,为学校提供更多选择优秀学生的机会;接受终身教育与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准则,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最优质、最便捷、最广阔的学习平台,为继续教育以及教学交流提供高效的服务。针对校校、校企等合作,基于大数据的共享资源平台还将为教学基地建设、学教融合、科技研发等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2.2 建设高校的“大数据库”

大数据主要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对高校来说这两类数据综合反映了学生的学科成绩、教师的教学评价、科研成果等行为特征。当前,高校各系统中信息和数据处于分散状态,缺乏有效整合,数据价值的发挥层面较低,难以汇总和建设。另外,信息和数据与用户之间的传送方向单一、阻力大、灵活性差、有效性低。再加上高校管理者对“大数据”认识和理解不够深,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没有实现一体化管理,不具备对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的工具。这就需要各高校要敢于打破信息和数据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要素的传统关系,使信息与数据能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多点到达用户,实现多平台共享。加强数据分析、挖掘和调研,加深对“大数据”的理解、加大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建设力度,提升相关数据的采集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高校的“大数据库”,最大化地发挥数据与信息的价值,及时捕捉教师与学生、教学与服务、科研与就业的潜在需求,提供更加科学和全方位的服务。

2.3 完善建设规划,加强管理机制

首先,高校应进一步推进“云网端”一体化,做好数据框架的整体建设、数据分析的深度挖掘及数据系统的应用升级,完善建设规划。不但要加强顶层设计,更要从技术层面考虑,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为校园建设提供技术保障。长期以来,高校中教学、管理、服务等数据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和存储,没有设立数据信息的主管机构,数据还停留在分管制度下,受管理权限的限制,数据的流动性差、基本上难以实现共享。因此高校应该设立信息化主管机构,以此为管理核心,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基础职能、基础建设等管理架构,打破管理权限和制度枷锁,实现对整个校园数据的管理。其次,应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教材制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高校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常态化机制,推进网络学习平台的广泛应用。再次,应调整校园的管理服务方式,提高管理和服务与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校园服务。最终使互联网真正融入高校的教学、生活、科研、管理、服务中。

2.4 组建高校数据分析专业机构

数据只是特殊的符号,不能说明什么,如果想要充分体现数据的价值和意义,只能人为地对数据信息进行专业的分析和挖掘,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无形中融为一体,建立一支科学的数据分析团队。一方面可以依据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指导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对学校的整体运行部门和运行状态提供基于数据的评判和建议,以利于学校平稳、健康、高速、高效的运转。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全面发挥数据信息的最大作用和潜能,为学校的整体建设服务,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3 “互联网+”校园建设的总结与展望

人类社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已经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这几年,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互联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过去一两年中,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催生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2]现在,许多著名的互联网专家和学者都乐观地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带来诸多革命性的变化。

对于高校而言,“互联网+”已经深入融合到了各个方面。当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虽然有的学校对“互联网+”校园的建设已经初见端倪,但是国内这方面起步还是比较晚,我们要大胆地学习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用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互联网。让校园内的师生,能够利用最便捷的通讯方式(如微信、微博等),建设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校园移动轻应用,打造全新的校园服务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移动化,以及使用者中心化[3]。

总之,“互联网+”校园的实现,让高等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学习无边界,真正实现了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它不仅是信息时代校园建设的目标,更是高等教育与互联网有效结合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胡钦太,郑凯,胡小勇,等.智慧教育的体系技术解构与融合路径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16(1):49-55.

[2] 李彦宏.让线上生意线下体验无缝对接 [N].人民日报,2015-04-30.

[3] 刘欢,卢蓓蓉,陈颖.高校微信平台简洁之道 [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52-55.

作者简介:刘丹(1978.07-),女,汉族,辽宁营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

标签: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