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类单机,绅士游戏不断更新:https://www.acghua.com/
网站地址

基于“互联网+教育”移动学习在中职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news 发布于 2025-09-01 阅读(353)

摘 要:本文探讨了基于“互联网+教育”移动学习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首先结合某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Photoshop”的现状,分析了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可行性,然后设计了基于“互联网+教育”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后举例说明了上述教学模式的应用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应用基于“互联网+教育”移动学习教学是可行的,它可改善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移动学习;中职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8)09-0113-03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based on“internet plus education”in secondary vo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Firstly,combin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otoshop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it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mobile lear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then designs a teaching mode based on“internet plus education”. Finally,it illustrates and evalu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teaching mode,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apply“internet plus education”mobile learning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which can improve and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also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subjective initiative.

Keywords:“internet plus education”;mobile learning;secondary vo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0 引 言

所谓移动学习,即在某一移动设备的作用下,学生能够不受时空约束,自主地、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字化学习模式。2017年以来,随着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意识到要运用各种信息化的教育方式,来适应时代发展,以促进“互联网+教育”发展。考虑到移动学习这一方式本身就需要搭载移动信息设备,所以,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这一方式,既可激活教学形式,又符合学科的创新尝试。

1 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以中职“Photoshop”课程为例,分析移动学习应用于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可行性。

1.1 中职“Photoshop”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某中职学校,“Photoshop”作为一门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时的安排上,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4节。学生尽管学习兴趣很足,但由于没有打好基础,会的也只是机械的操作。学生都是住校,无法回家,加之大多只有手机,很少配备电脑,基于上述原因,学生是很难自主的在课外进行学习。这就导致学习需要靠老师的反复强调来促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如此,学习时间不够,学生很难将内容学完并掌握。不仅学习内容是由任课老师安排,期末考核的决定权也在老师手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是被动的。尽管这门课程很重要,但仍然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就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1.2 “Photosho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学生不是忽略了理论知识,就是这方面很薄弱。中职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生(未考进普通高中),年级相对较小,综合素质偏低。本文这门课程对于这群学生来说属于实操型课程,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他们更提不起学习兴趣,对于理论部分他们处于差不多放弃的状态;而对于理论部分,不少老师也不看重,使得他们连许多快捷键都不会用;对软件工具进行使用时,也只是会使用,而不知道为何如此使用。这导致在进行等级考试时,选择题部分的得分十分不理想。

(2)选取的案例和社会职业需求脱节。某中职学校现用教材内容多比较陈旧,未更新知识。新版书部分也是新瓶装旧酒,只是变了一下形式,教授的也多是比较陈旧的内容。而近几年来,社会相关职业的要求及设备技术在不断更新,企业也在快速发展,专业教材却还是那样,使得选取的教学案例与社会职业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当前的职业需要。

(3)评价方式单一。老师主要通过最后的考核作品、出勤、笔记以及课堂作业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有些单一,重要的是没有完整的过程性评价,特别是当他们作业缺交时,日常教学过程就无法考察。在对他们加以评价时,缺乏学生的自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基本是以老师的评价为主。

(4)师生课后互动不多。绝大多数的老师(除坐班老师外)都是上课才到学校,在学校老师的时间很有限,加之大多数老师并不是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也就更少了,甚至存在某一任课老师的名字部分学生不清楚的情况。另外,由于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老师在课后没什么沟通,所以教学效果不佳。

(5)与后续的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Photoshop”课程教学中,和专业相关的课程联系不紧密,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比如,要用PS进行一张房地产广告图的设计,其实可将户外结构用CAD画出,装修效果用3D制作出,接着导入到PS里将完整的一幅广告设计出,但在教学中,大多是将现成素材导入到PS里最终完成效果图的。

1.3 “Photoshop”进行移动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之所选择移动智能终端作为移动学习的工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

(1)运用移动设备的人多,操作能力较为良好。对于移动智能终端,中职学生的操作能力较强,学前无须进行培训,重要的是,对于学习内容,他们更愿意基于自身设备加以选择和安排,这让他们觉得自由自在。同时,运用移动智能终端,也使得一些胆怯、具备较弱表达能力的学生规避了自身羞怯心理,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心理负担减轻甚至消失了,交流不畅对学习的阻碍作用减轻。

(2)就本文这门课程来讲,社会需求快速更新,操作繁多的工具,以及琐碎的知识点,不但要求他们要能对操作技术熟练掌握,而且能够设计出艺术层面。对于每个知识点,老师可制成一段语音或一个小视频来讲解,需要学习时,学生便可通过老师制成的东西将想要学习的知识点从中获取到。针对拓展知识和复习(课后),老师可解惑答疑,师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进行无障碍的交流。

(3)对于学生的学习,短小的学习内容及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可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当前,中职学生仍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知识,他们在课外大多提不起学习兴趣,同时在“移动”中,注意力不可避免的分散,因此,在移动学习中移植课堂内容是不可取的,应有序的将移动学习的知识内容分化成他们了解起来不那么难的构成形态,能够片段的、便捷的在课外,随时对需要补充、感兴趣的细节内容进行浏览,从而实现消化理解上课知识。

综上,以移动智能终端为核心的应用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是可行的。

2 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设计

2.1 “Photoshop”课程内容分析

2.1.1 教学目标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于PS图像处理的技法、定义和基本理论,学生需要充分掌握并能加以运用,结合PS图像处理的思维和技术,在平面设计实践中,学生应将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应用能力。

2.1.2 教学内容

房地产广告的设计制作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由于艺术修养有限,对于学生而言,确定设计风格和设计新颖是一个难点,此外,撰写文案也是一个难点。要在教学任务中,细化上述难点,让学生用手机进行一些楼盘的户型图及沙盘的制作,以及现场广告样片的拍摄。告诉学生关注并下载公众号里推送的设计。也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获取网络上其他的相关资源和信息,并要求在微信群里进行学习交流,为设计任务的实现做准备。

在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微信来进行辅助和替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进行评价、解惑答疑、课后复习及课前预习准备。

2.2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包括了学习者、目标、策略和评价四大基本要素,结构如下图1所示。

2.2.1 学习情境创设

本环节全程是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的情景创设。基于移动终端,中职学生可将课前学案完成,进行素材收集,以及样片拍摄。也可基于APP,实时进行交流互动,或进行学习资料的浏览下载。

2.2.2 学习资源设计

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学习过程中的要素即学习资源。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学习者可以实时进行互动沟通,以及获得学习资源,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其次,也不再是单一的由老师提供学习资源,学习者也可以参与到收集和准备教学材料的工作中,这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老师会推荐的相关微信上的优秀公众平台,本课程中,老师推荐的是名为“Photoshop”的公众号。

2.2.3 学习策略制定

在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中,针对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设计的学习策略,针对性很强,在学习中经常需要反复地运用。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来控制教学进程,即在微信上,学生信息发布次数的三维记录,其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2.2.4 技术环境部署

技术支持指的对学习资源、设备、学习能力的各方面的支持,它能够支持学习者有效的学习内部外条件。关于移动学习的移动终端,本文采用的是照相机和移动APP。移动APP的使用主要是美图秀秀和微信,其中前者主要用于对图像的修饰、特效、拼图功能、人像美容,在修饰图像工作完成后,基于移动APP一键分享功能进行分享,比如就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群;而后者主要用于完成课前学案,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教学评价;同时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学习资源。照相机功能的使用,主要用于记录课堂笔记,样品拍摄以及案例素材收集。

2.2.5 约束条件分析

(1)技术性约束,在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中,主要指带宽,无线网络连接状况,移动智能终端的电池续航能力,屏幕大小等方面的约束。一种是学习者调高流量套餐或更换更好的设备来满足本研究,但是在本研究中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另一种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考量到学习者所拥有的流量和设备情况,选择时间的长短,文件的大小,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格式,更适合于目前中职生所拥有的设备。本研究采用这种方式。

(2)社会性约束,主要包括对于教学效果,学习者的认知程度、性格、年龄等方面的约束。由于中职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因此认知能力相对较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一群体却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特别是闲暇时,惯于用手机打发时间。所以,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中职生还是比较乐于接受的。

2.2.6 形成性评价

对于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习者学习使用微信的痕迹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作为考勤参考。学生在微信群里上上传完成的作品,对于作品师生都可以进行评价。依据学生考勤、互动性、作品得分以及参与学习的程度等方面,老师进行综合的量化评价。

2.2.7 总结反思

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简单的来说就是,对存在于教学中的不足和不对之处进行反思,总结研究结果。

3 移动学习教学案例

3.1 发布设计任务

关于发布设计任务,老师可以在微信群里进行,任务是“制作房地产广告”。由于是同一个人物,因此由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不需单独@每一位学生。

3.2 设计任务的具体要求

设计任务发布后,对于呈现在作品中的元素,让各组讨论,讨论后各组汇总,对于必须呈现在作品中的元素,老师作统一要求,各组在这些元素的基础上自己讨论设计,在设计风格被各组通过讨论确定之后,对于组员各自的设计任务,由组长进行分配,通过关注的公众号,学生可获取设计资料和灵感。

3.3 设计任务实施

本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为了兼顾可操作性和互动性,需要有机结合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以及传统课堂,这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快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若在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课堂设计中碰到的困难,可在微信群里寻求帮助,师生都可为其答疑解惑,如此可及时解决问题。这对一些胆怯且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极好的,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由于“制作房地产广告”是综合案例,通过前期的学习,他们对基本操作已经掌握,在制作房地产广告时,老师只需对他们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解答和监督。

3.4 作品评价

各小组完成作品后,上传到微信群里,并对作品设计意图用文字或者语音加以说明。为了使过程性评价有更多评价依据,应让他们参与评价,这样就有了在微信群里发言痕迹。同时,他们之间互相赏析评价作品,可提高他们地欣赏水平和艺术设计水平。

4 结 论

本研究是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移动学习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探索,通过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在信息技术课“Photoshop”教学中的实践,分析得出结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移动学习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能够解决学时不够等问题,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陈宏辉.移动终端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成才之路,2018(3):55.

[2] 李少妹,李凉凉.移动技术支持下的信息技术元教学模式的探索 [J].教育信息技术,2017(9):59-62.

[3] 关鹛.移动学习支持下基于项目的中职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4] 张丽梅.移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5] 梁峰.基于移动终端应用技术的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作者简介:谢培璇(1980.11-)女,汉族,广东潮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与应用。

标签: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