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富, 唐 杰, 谢旺盛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 广西 柳州 545005)
1 产业链的概念及其分类1.1 产业链的概念与特性产业链经济学概念是基于新时代产业经济学框架构建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包含企业生产要素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终端销售的空间链四个最主要维度,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1-2]。是在企业内部从一开始的生产制造、加工组装到生产最后的加工与装配,再逐步进入销售,到最终市场终端销售。是各个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是用来描述一个产业群结构,该结构内在的各个部分具有某种特定联系,这是产业链的本质。它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具有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在产业链中,有人做工厂,有人做批发,有人开门店,这就是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负责生产制造,主要就是开工厂或者做材料供应商,从无到有把商品制造出来。所有的产业链关系中,和消费者最后接触的点为产业链的下游,下游负责把产品销售出去,从有到无,即:销售或服务。产业链中的商家大量存在着上、中、下游的关系和相互之间彼此产品价值的交换,上游行业的厂家生产基础零部件,为下游环节提供有形的产品或者无形的服务,下游也就是离消费者最近的商家店铺向上游环节反馈产品使用情况等信息,而中游类似于中介的作用,连接着上游和下游。
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对接的汽车产业链,如汽车配件零部件生产企业、模具制造、机械制造等产业,上游负责制造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电机及电控系统、电子器件、磷酸铁锰电池制造、仪器仪表、方向盘、轮胎和座椅等常规部件。中游为制造汽车等工厂车间,负责整车制造,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等。下游为汽车销售及服务行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包括:充电设备、换电设备、电池回收等充电服务,汽车金融、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以及汽车租赁等后市场服务。
1.2 产业链的分类产业链概念主要被分为狭义上的产业链概念和广义产业链。狭义上的产业链条通常指整个企业内部从进入一个完整生产组装过程中的各种基本原材料、机械零部件开始,到最终经过一系列的部件生产组装和生产后续加工环节,最终进入企业终端产品销售、再制造服务的全价值链。
2 产业链组成理论2.1 产业链的基本特性2.1.1 整体性
产业链是各种相关经济产业活动关系的简单集合,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产业环(产业部门)中的主要微观结构组成部分——企业,为了进一步获取具有聚集性特点的潜在经济效益,会逐步聚集移动到更加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次优区位,直接导致与原本集中分布于上述各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同类企业聚集在了同一个中心位置,造成“企业扎堆”。另一方面,各个区域产业环(产业部门)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优区位,不再扎推或者随意分散。因此,当在整个产业经济区划尺度范围相对较大时,例如,一个的大沿海开放区域经济地带、大开放综合发展经济区、省域城市群或者一个大开发流域经济区,甚至更大的范围,形成了一条涵盖到其经济产业链条上的几乎全部,乃至所有产业链相关产业环节之间的区域经济地带,产业链条本身就会逐渐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经济区域完整性特征。当某一类经济区划尺度范围较窄小时,例如,某地仅有某一个经济大市域、县域区,或者有一些特定产业分布比较相对集中区或经济发展高度集聚区时,这种划地尺度相对窄小,这个经济地域范围中一般不会完整地包括一个经济产业链范围内所有产业链相关的生产环节。对于某一具体的经济区域产业范围而言,可能只是形成了一些属于该地区产业相关的某些特色产业,但是在这个经济产业链条上却表现为带有明显程度差异、不具有完全连续性。
2.1.2 层次性
产业链是产业链各个关联产业部门的一级一级累积而成的有机统一体,一条链环上的阿拉伯数字累加就可以代表上下一节链条企业必须持续增大自身劳动力、资金、技术方面的要素投入,获取其他更多形式的资源附加性价值。在一条产业链过程中,链环越多是下移,其企业资金也就会越密集、技术力量也会就会越密集。经济链环节越多是向上,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就相对越密集。因此,不太发达经济区域类型与较发达经济区域之间的地域类型划分,往往依据在各个劳动分工地区内的具体分工情况。
2.1.3 指向性
优区位经济指向可以导致多个产业部门相对集中分布,或者比较分散地相对布局集中在各个经济发展速度水平显着不同时期的相邻地区,这种集中表现就叫做优产业环的区域空间指向性。这种具有明显差异性的区域空间指向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资源优劣的空间指向性。产业部门往往基于追求更利于企业自身快速发展生存的资源最优选区,一定会考虑依赖最优的区位或优秀的资源,然而,由于追逐较后区位的企业空间集中性不太强,那些追逐比较好位置的优秀资源区位的产业部门选择的优势空间就具有分散性。二是劳动力地域化分布中的区域指向性。由于中国各生产区域劳动力空间分配状况的完全不同,使得我国各分工区域之间具有了完全适合我国自身实际发展水平的相对专业化分工生产组织方向,产业链组织对实现这种高度专业化和分工效益一致性的强烈追求,也便进一步导致了相关产业部门的劳动力空间分散性。
2.2 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产业链得以形成深层次的核心原因,在于对产业价值最大化的持续实现和有效创造。产业链是保证产业价值有效实现增值和实现增值最大化的唯一有效途径。任何一种产品增值只有直接通过其最终客户消费过程才能得到实现,否则其所有相关中间配套产品价值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就必然不能顺利实现。产业链价值倍增创造机理的主要内在规律要求:生产的效率≥上下游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生产经营效率之和的乘数效应。同时,交易成本≤产业链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的生产交易的成本之和的网络效应。
2.3 产业链的功能效应从企业和产品的角度考察,产业链具有整合、集聚、竞争和协同四个效应。从各个企业的角度考察,产业链具有增值、学习和创新三个效应。
从不同地区的经济的角度考察,产业链具有极化效应和涓滴两大效应。它不仅能吸引资金,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所在的地区流动,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还可以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实现经济增长。
2.4 产业链的经济效应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循环的基础,是应对突发危机和保证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维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维持产业链供应链能稳定持续运转。从纵向看,要保障生产、分配、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稳定持续运转。从横向看,要保障产业间、地区间以及供需之间的持续稳定。
3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核心要素汽车、钢铁、机械是柳州市的三大产业支柱,依托柳州市产业市场,大力发展符合柳州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作为老牌技工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配置、人才培养等应对接柳州市产业链的发展要求。
1)主动对接汽车制造、机械制造产业链上的行业需求,构建集群化专业体系。整合机械零件设计—加工制造—机电安装调试—机电维修—人才技能提升一条龙相关专业,构建集群式专业体系,既克服专业单体互不关联弊端,又打通不同类别专业间的隔断[3-4]。
2)主动对接汽车制造、机械制造行业知识需求,构建整合化课程体系。设置“汽车制造、机械加工产业的认知+技术培养+技能训练+职业提升”系列模块,形成满足产业链行业需求和知识需求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发挥课程能效最优化,满足产业需求最大化。
3)主动对接汽车制造、机械制造产业链的技术需求,构建信息化、一体化、专业化教学体系。利用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平台,以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技术为手段,构建一个贯穿产业、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一体化、市场化的教学体系,更大限度满足产业链需求[5-6]。
4)主动对接汽车制造、机械制造产业链的能力需求,构建网络化、虚拟化实训体系。利用数控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平台和仿真、AR、VR 等信息技术,再现工作场景,完成测量、制造、安装、检测、维修等产业链的项目实训,同步穿插项目岗位实习,达到各工种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构建一个致力学生就业、员工技能提升良好契合的虚实一体网络实训体系。
表1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对照表
4 结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是一个完整且发展成熟的产业链,该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各个产业之间相互独立、分工明确、生产有序。持续推动下游产品或服务应用结构,逐步向中高端产品服务延伸,持续推进数控技术应用群对接产业链在消费、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军事等中高端行业的渗透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