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正在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献,搜集了近五年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资料,从地域差别、网站开发、资源分布、资源共享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8)12-0132-03
The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format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Dandan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42,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thod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changing. Through consulting materials and analyzing literatures,this paper collects the information-bas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aterial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comparison and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website development,resource distribution,resource sharing,etc. to further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formation-bas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informational course;resource sharing;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1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MOOC、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的普及将课程教学延伸到网络环境,催生了信息化课程建设,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界限,使教学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课程建设水平已逐渐成为评价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开始于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成立,此后影视、广播、录音等电化教育运用于教学。紧接着,上世纪90年代网络教育逐渐发展,电化教育的主要技术变成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我国的电化教育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育,高职教育的信息化也就伴随教育信息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高职信息化课程最初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资源的建设:所谓“建设”,大多只是将纸质的教材或辅助教材变为电子教材,而并没有将这种电子化的资源普及到课堂中去,只是将其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尽管如此,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职业教育资源网站,还是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库,都达到了相当的数量和规模。
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要坚持融合创新,拓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1]。因此,信息化课程建设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标,是构建教育服务公众平台,扩大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2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现状
2.1 资源数量
近年来网络资源日渐丰富,精品资源共享课、信息化课堂实录、视频公开课、微课以及在线开放课程等应有尽有,国家也建成了一批拥有大量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门户网站。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院校拥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者网络在线平台。这些资源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是高职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强大支撑。
2.2 基础科目类别
为满足社会飞速发展对各类行业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类别在不断增加,相应的课程资源建设也在逐步丰富,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已经开发了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与测绘、土建、制造、轻纺食品、医药卫生、公共基础、公共事业、电子信息、水利、农林牧渔、旅游等19个专业大类的四十万个多媒体课程。到目前为止,我省高职高专的省级数字化课程资源已开发四百多门次。[2]
2.3 网站应用方式
信息化课程主要以网络为平台,依据培养目标、学习需要和知识体系,基于数字化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灵活有效的多种学习模式,支持多种学习对象、多种学习终端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活动。因此信息化课程的关键在于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用户对信息化课程的使用情况进行反馈,以便调整它的最佳适用性。
2017年上半年,课题组对2000名高职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网络在线资源学习的兴趣(特别感兴趣、比较感兴趣、兴趣一般、兴趣较弱、不感兴趣),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对在线资源学习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共占66%。
在2017上半年学期末,课题组对300名高职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了对信息化课程的看法。数据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大部分师生觉得信息化课堂对学习质量的提高、时间的节省有很大帮助,只有10%的师生感觉效果不明显。因此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还是很可观的,主要在于提升课程资源的质量,能与高职教学情况深度融合。
2.4 网站层次
2.4.1 国家层级网站
国家级层面的高职教育网站有很多,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信息网、中国职业教育就业信息网等,其中既有综合性的门户网站,也有针对某一方面的网络平台,这些网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4.2 行业、院校层级网站
现如今高职院校校园网和教育网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行业范围包含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与测绘、土建等17个大类,这些网站具有综合信息的发布和资源搜素等门户网站的基本功能。
3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信息化课程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网络课程资源颇为丰富,传统的教育教学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极大地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进步,但是毋庸讳言,也存在很多不足。
3.1 整体水平偏低
3.1.1 基础设施未充分发挥效用
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职院校数量已达1300多所,其中位于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超过一半。如今,宽带和校园网基本覆盖所有院校,虽然网络规模不同,但都保证了基本的网络连接。尽管如此,在校园网的使用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只是局限于访问互联网或是正常的网络通信,并没有深入挖掘它的优质教育共享资源。对校园网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上述结果来看,各院校的校园网大多仅是作为行政工作、科研资料查询或者消息发布的门户,还未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功能。
3.1.2 信息化资源结构性短缺
目前国内高职领域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在内容和结构上缺少清晰的思路,整个资源缺乏全面规划和管理,所以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找不到适合的资源,出现资源结构短缺现象。一些学科的教学中没有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分散掌握在教师手中,很难实现共享。关于资源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和数据查询分析如图4所示。
以上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用户感觉教学资源不足,有约三分之一的用户感觉使用不方便。信息化课程建设中,使用率最高的资源大多是电子课件,课件中包含教学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国家精品课程网”相关数据统计显示,静态资源如文本、图片、图表等占比较大,视频音频等动态资源相对不足。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重在实训,教学资源相应的也应该倾向于视频、动画这类较为直观的多媒体类型,因此在资源结构上需要弥补短缺,使整体比例得当。
3.1.3 信息化课程资源应用浅层次、简单化
高职教育在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上水平偏低,现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应用层面小,深度浅,许多院校的一些学科还停留在PPT的制作和运用上。笔者对几类典型的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水平做了调查分析。电邮件、即时通信为主,然后是文字处理,而对于图形图像及音频视频的应用相对较少。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核心是通过共享让广大教师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而不是仅限于即时通信、网站浏览、课件制作等应用。
3.2 资源开发与分布不均衡
因地域经济状况不同,我国的校园网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无论在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建设方面还是在软硬件设施方面都走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中部区域也都建立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网络课程及教学在师生间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西部只有部分重点省市地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显著成效。高职院校的差别主要是网络资源的建设分布不均、网络资源分散、资金投入不等,资源共享只能在小范围区域实现。
3.3 资源质量不高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对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对已有的信息化课程缺少全面深入的总结和评估,没有对整个课程及其各环节进行深入的梳理,对于课程开设的意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师生评价等都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考核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在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硬件建设上,而忽略了课程建设方案和应用软件。其实,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还必须深入研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的应用软件。市面上销售的很多应用软件都需要各院校结合本校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否则就难以投入使用,这就需要长期的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学校管理者对此关注的缺乏常常导致软件的二次开发缺少持久的维护和技术帮助,让这些软件的使用收效甚微甚至不能继续使用。
3.4 资源共享机制及公共服务体质不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高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里面有很多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但这些资源往往仅限于本校学生使用。好的资源应该让所有学习爱好者共同分享,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各高校之间也存在着隐形的竞争,由于对共享的认识度不够,很多学校不愿意把自己的优质资源拿出来跟大家分享。高校的图书馆储备了丰富的知识,然而高校的图书馆基本都是只对本校学生开放,几乎没有高校共享图书馆资源。除图书馆外,还有实验室、人才培养中心等,这些资源都没有对外开放。这些教学资源的拥有者宁可让其闲置不用也不愿意让他人使用,这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3]。
一些高职院校不具有健全的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信息化课程建设往往是由一些专业职能部门负责,这就存在很大弊端,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管理者很难全局考虑问题,由于职能部门不能深入了解一线教学和科研,在某些方面缺乏经验,这就阻碍了高校信息化课程建设。虽然部分院校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部门,但这些部门未能对自己的职能形成清晰的认识,往往在信息化建设上缺乏统一的评审机制,最终不能对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导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长远的发展。
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高职教育的特殊内涵
普通高等院校重在培养学术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的目标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训操作能力,这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决定了信息化课程的建设既要注重理论又要加强实践,尤其是工程类、制造类的课程需要丰富的配套虚拟仿真软件和实训资源。这些要求已超出目前一般课程资源建设,因此会出现信息化课程资源质量偏低的状况。
4.2 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用户的特殊性
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高质量推进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相关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实践经验。到目前为止,有些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还不足一半,教师在参与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承担教学工作,难免会降低建设质量和效果。此外,生源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信息化课程建设进度。高职院校的学生有高中毕业生、对口生、五年制大专生,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直接导致信息化课程的应用难以深入进行,更无法准确地获取反馈评价。[4]
4.3 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有待优化
信息化课程建设首要的需求就是高标准的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大量的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设施的更新改造。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与高职院校紧张的财政情况相矛盾。因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不到位,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受到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此外信息化课程的应用需要最大限度地共享丰富的网络资源,但目前的校园网连正常的视频播放都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将会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常云.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 中国大学MOOC [DB/OL].https://www.icourse163.org/,2018-07-11.
[3] 刘轶彤,孙静,黄娈.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5):7-9.
[4] 徐建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经费保障 [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21-222.
作者简介:张丹丹(1988-),女,河南光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