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与先进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当代制造业升级“智造”的关键,高职教育界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时面临着人才质量滞后于转型升级的需要、学科课程体系不相匹配、校企合作不深入和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本文从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重构课程体系、完善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和敞开校门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有益对策。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信息技术;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U46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8)12-0170-02
The Research of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Special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cking Modern Manufacturing to Promote the Industry Upgrading to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LI Yang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Hun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10201,China)
Abstract:The deep integration with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rucial for the upgrading of the modern manufacturing to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ty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talents lagging behind the need fo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discipline curriculum system mismatching the industry,school cooperating with enterprise insufficiently and weak teacher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talents adapting to the demands of the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beneficial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grat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re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perfect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building a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jointly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and opening school door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Keywords:Made in China 2025;information technology;vocational education
0 引 言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此次产业变革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核心,表现为制造业向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新的变革催生“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其与中国致力于建设制造强国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会,这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实现“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伟蓝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未来制造业需要什么人才?这些人才又该如何培养?这是摆在高职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
软件信息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的深度对接与融合,是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实现高端“智造”的核心驱动力。AI、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当下热点发展领域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顺应新形势要求,与制造业一起培养既有较高软件信息操作能力又有行业特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传统制造业顺利实现“智造”升级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 问题和挑战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当前高职教育界还面临着诸多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
1.1 人才培养的质量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低技能型人才数量过剩,而高技能型人才数量严重匮乏,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只占从业人数的5%,人才结构极不合理的状况,这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看,很多院校传授的技术和技能缺乏引领性和前瞻性,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脱节,这一点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尤为明显。职业院校输出的“产品”对产业缺乏吸引力,产业的快速发展受到阻碍[2]。
1.2 学科和课程体系与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对比“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各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未来制造业人才需要掌握包括软件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操作、硬件设计、行业技术等在内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而当前无论各学科还是各专业之间都缺乏有效关联,课程结构错位缺位现象严重,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以支撑“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素质的需求[3]。
1.3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种让培养的人才更好适应产业需要的先进办学模式,也是产教双方基于互利、互惠、互信的原则产生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但在合作中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地位、作用和各自对利益分配的认识不同,对产教合作的理解也不一致。职业院校希望企业提供平台、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而企业希望学校提供可用的人才,双方没有统一的目标,貌合神离,一旦一方获取不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合作就难以维系。校企或产教双方缺乏长效合作保障机制,德国的“双元制”育人模式在我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4]。
1.4 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现有高职院校的工科教师大部分走的是一条家门口至校门口再至校门口的经历,缺乏一线实际工作经验,为数不多的具有传统制造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其技术储备和更新还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后续培养和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完备的最新行业生产、设计、组织和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更多关注的是学术上的理论研究成果,例如课题、论文、专利、奖项的数量等,缺少对实践能力的评定,忽视工程教育的本质,“理实一体”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4]。
2 建议和对策
“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制造业人才的知识体系、技能结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需进一步梳理专业知识体系,强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炼专业中“不变要素”,拓宽跨专业知识技能面,焊接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缝隙,促进制造业不断发展。
2.1 以产业和岗位需要为指引,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重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沿用知识性课程体系模式,侧重以知识的逻辑关系为主线来构建,强调理论知识的继承性,其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被淡化,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关联度不高,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现代制造业与先进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颠覆制造业原有的知识结构,各高职院校有必要针对“中国制造2025”重新构造与现代制造业发展要求高度契合且能涵盖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尤其要把信息类学科的最新内容融入其中,将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方法贯穿于与制造业相关的所有专业中,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各学科知识结构的交叉性,通过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与课程之间的动态藕合性,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3]。
2.2 完善现代学徒制,与先进制造企业联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先进制造企业的合作,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系,构建更为科学、合理、高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制造业输送大批专业技术高、信息化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应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既跟学校的教师学习,也接受企业的师傅指导。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企业接受一定强度的职业训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体验现代企业文化。学习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制定,考核也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指导人员共同完成。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制定、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完整过程中[1]。
2.3 打破藩篱,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放开眼界,敞开校门,推行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学校专业教师相互兼职制度,打造综合型教学团队。
(1)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的传统观念,不唯学历和出身论,建立适合职业院校的教师准入制度。只要有专长有技术,不仅可以从师范或高等院校选拔教师,也可以从企业聘任能工巧匠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做教师,使其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
(2)设立轮换制度,让专业教师以一定时间为周期,专职到相关先进制造企业进行业务锻炼,并把教师下企业实践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设立必要的奖惩机制,促成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最后,也应鼓励教师利用自己的专长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让企业方也从合作中受益[1]。
参考文献:
[1] 凌玲.“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发展研究 [J].职教通讯,2016(2):1-4.
[2] 章永刚,高建宁,邢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专科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65-69.
[3] 姜黎辉.“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6):1-5.
[4] 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J].职教论坛,2016(1):62-66.
作者简介:李洋(1974-),男,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系统分析师,中国系统分析员协会(CSAI)专业顾问。研究方向:IT技术、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