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娥
(无棣县林业局,山东无棣251900)
美国白蛾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刘继娥
(无棣县林业局,山东无棣251900)
摘要:美国白蛾是一种国际性检疫对象,对多种林木和农作物危害严重。描述了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提出了物理防治、人工喷药防治、飞机喷药防治、周氏啮小蜂天敌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美国白蛾;形态;生活习性;危害特点;综合防治
美国白蛾是一种国际性检疫对象,属鳞翅目灯蛾科,俗称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以幼虫取食叶片。近几年美国白蛾在无棣县的危害比较普遍,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调查,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1 形态特征卵圆球形,小,刚产下的卵呈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为灰绿色,在孵化前变成灰褐色。幼虫头黑色,具光泽,老熟幼虫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部有一条黑色宽纵带,毛瘤黑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蛹暗红褐色,每根臀棘的末端呈喇叭状,中间凹陷。雌成虫的翅、腹部纯白色,触角锯齿状;雄成虫纯白色,触角双栉齿状,越冬代成虫前翅有翅斑(图1~7)。
图1 雌雄蛾交尾
图2 美国白蛾与产卵
图3 卵的网幕
图4 从网幕散开的幼虫
图5 老龄幼虫
图6 蛹
图7 危害树叶状
2 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美国白蛾是全变态害虫,在无棣县一年发生3代,发育历期第1代11~13天,第2代9~11天,第3 代165~175天。以蛹态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越冬代雄成虫趋光性较强,雌成虫趋光性较弱。成虫羽化在16~22时,多数在黄昏时分。刚羽化的成虫对垂直物体有趋性,爬到附近的树干、草本植物、墙壁、电线杆等处静伏不动,距地面高度1m左右,天黑以后飞翔寻找寄主植物。成虫交尾多在凌晨2~6时。卵一般产在树冠外围的叶片背面,越冬代成虫多产卵于树冠中下层叶片上。卵紧密排列成块状,其上覆盖雌蛾脱落的鳞毛,防水性强,具有保护作用。越冬代成虫产卵量少,第1代成虫产卵量最高。卵期6~12天,卵孵化率高达90%以上。幼虫孵化集中在2~9时,6~8时为孵化高峰。幼虫孵化出不久便在卵块周围吐丝拉网,6~7龄后成熟化蛹,如果食物不足,5龄后的幼虫可提前化蛹。幼虫期第1代32~40天,第2代24~30天,第3代42~52天,因气候变化有所不同。老熟幼虫爬到树皮裂缝、地面的碎砖瓦砾下、落叶丛内、屋檐下、墙缝内、墙角等处化蛹,越冬代幼虫9月底至11月上旬寻找越冬场所化蛹。蛹有群集性,一处有数头至百余头。
3 危害特点美国白蛾食性杂,喜食枣树、桑树、杨树、白蜡、法桐、榆树、柳树、棉花、小麦、玉米、大豆、白菜等多种植物。取食量大,4龄后幼虫食量剧增到2~3天内吃光全部树叶,对林业农业危害严重。1~3龄幼虫群集在一个网幕内危害,只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叶片呈纱网状,3龄幼虫开始咬食叶片成缺刻,4龄以后开始形成几个网幕分散危害。4龄末的幼虫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是第1代幼虫危害盛期; 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是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第3代幼虫危害盛期。
4 繁育特点及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美国白蛾繁殖力强,理论上,春季1只雌蛾产的卵,到第3代可以繁殖到0.3~1.5亿头幼虫,如果防治不彻底,哪怕是漏掉几条幼虫,经过1~2年的繁殖,很快又泛滥成灾。美国白蛾适应性强,能耐-16℃低温和40℃高温,遇不良环境提前化蛹,在无食情况下5龄以上幼虫能生存10~15天。其传播途径广,在4~10月发生期,可时时发生传播在交通运输的铁路、公路两侧及居民庭院树木上。温度、湿度和光线对美国白蛾发育有影响。日均气温达15℃时成虫开始羽化,17~19℃时羽化达高峰。日平均气温23~25℃、相对湿度75%~80%最适于卵的发育;日平均气温24~26℃、相对湿度70%~80%最适于幼虫的发育。高温低湿下卵块干瘪,幼虫畸形,蛹干死或发育不正常,成虫产卵量低。强光影响成虫羽化,有些成虫虽已脱开蛹壳,但并不马上爬出,要等到光线减弱后才爬出,故多在黄昏前后羽化。这种习性保证了成虫交尾时间的集中性,故又多在天亮前后交尾,可避免天敌的捕食。
5 综合防治技术防治美国白蛾要抓住三个时期即第1、2、3代幼虫危害期,四个环节即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重点抓好第1代幼虫和越冬代成虫的防治。采取剪除网幕、绑草把诱集、灯光诱杀、人工捕捉成虫、人工剪除卵块、捕杀蛹和喷洒无公害农药、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5.1物理防治
①人工捕蛾。美国白蛾成虫羽化期,每日黄昏或清晨在电线杆、树干、墙壁等直立物上捕蛾。②摘除卵块。人工摘除卵块,于成虫羽化产卵时持续到幼虫孵化期。需要及时发动群众,仔细查看树冠外围下部叶片背面,发现卵块立即摘除销毁,效果事半功倍。③剪除网幕。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处于网幕内,剪除网幕集中焚毁。每隔2天查找一遍,连同小枝一起剪下,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④树干围草诱虫。当老熟幼虫沿树干下行潜伏结茧时,在高度1 ~1.5m处围绑草把诱集,呈上松下紧状,待化蛹结束后解除草把集中焚毁。⑤挖蛹。从10月到翌年3月,在树皮裂缝、树洞、墙缝或砖石瓦块下、枯枝落叶及表土中寻挖越冬蛹,杀死深埋或焚烧,效果好,冬挖一只蛹,夏少万只虫。⑥灯光诱杀。于白蛾成虫羽化期,在村庄四旁、林带及片林内,相隔400m左右悬挂一盏杀虫灯,高度2~3m。挂灯处要求无高大障碍物,在白蛾成虫最活跃的黄昏时分开灯,从晚上7点持续到第2天早上6点。杀虫灯无公害,节省人力物力,尤其适用于不能打药防治白蛾的地方如大面积的养殖池塘等。
5.2人工喷药防治
人工喷药防治美国白蛾适于林木零星分布、疫情点状发生、虫口密度较低的区域。选用对生态环境相对安全的仿生、生物和植物源等药剂,如灭幼脲类、苦参碱、苦烟乳油、阿维菌素等,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畜伤害等。喷药最佳时机是白蛾幼虫期,尤其是第1代幼虫期破网前,虫龄整齐,多在树冠中下部危害,容易防治作业。一般庭院内树木和幼林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公路两边的树木需采用高压机动喷雾器喷药。
5.3飞机喷药防治
近年来,飞机防治(飞防)美国白蛾已经比较普遍,适于集中连片的大面积林带和因交通不便或树木高大人工喷药无法作业的区域,具有作业速度快、覆盖面广、用药少、费用低、效果好等优点,是防控像美国白蛾类鳞翅目害虫及其他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手段,对大多数有益昆虫没有影响。近几年的飞防实践表明,白蛾产卵盛期和初孵幼虫期为飞防最佳时间。施用药物主要是25%灭幼脲,其持效期长,达1个多月,抗雨水冲刷,喷后半小时遇小到中雨无妨。为了增强药雾滴的比重使之迅速落到飞防区域而不至于飘走,往往在药剂中添加部分尿素。尿素既是一个沉降剂,又是叶面肥,对林木和农作物效果会更好。飞防要注意避免产生次生灾害,比如伤蜂、对养殖业影响等。
飞防之前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虫情监测,摸准成虫期和虫情,不耽误飞防最佳时机。二是确定飞防范围面积,根据白蛾疫情和林分现状,进行飞防区域的划定,绘制飞防作业图,对起飞和降落点及飞防片区四周进行GPS定位,全面做好飞防基础工作。
5.4生物防治
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天敌,以成蜂产卵寄生于白蛾的蛹体内取食发育致白蛾死亡。周氏啮小蜂体长1~2mm,一次产卵200~300个,3~4天后卵孵化成幼虫,取食蛹组织发育为成蜂,成蜂羽化后12~24小时在蛹内完成交配,爬出蛹体后飞行寻找新的寄主产卵。周氏啮小蜂目前可以大量繁殖,在白蛾幼虫老熟期至化蛹初期释放羽化的小蜂,可把寄生周氏啮小蜂的柞蚕蛹放入草把中、挂在树枝、沾粘在树干上羽化释放。放蜂天气条件要求气温20℃以上、晴朗无风、湿度较小。于10~16时放蜂,数量依白蛾幼虫数量的3倍,每代白蛾释放小蜂1~2次。此生物防治无污染,可以持续发挥控制效果,适于果树比较集中且白蛾虫口密度较低的区域。
6 小结美国白蛾的防控方法很多,但不能仅靠某一种方法必须要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最重要的是群防群治,联合作战,要以村为战,以乡镇(街道)为战,以县为战。
作者简介:刘继娥( 1980-),女,山东无棣人,农艺师,主要从事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E-mail: jeliu58999@126.com
收稿日期:2015-04-13
DOI:10.13855/j.cnki.lygs.2016.02.013
中图分类号:S4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 2016)02-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