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飞
(中铁十六局集团铁运工程有限公司,河北 高碑店 074000)
1 电力机车亏电问题简介神朔铁路进行接触网检修时必须停电,机车在线路上必须随机降弓等待约4~5 h。部分韶山4 改型机车由于蓄电池可供电时间、可供电容量不足,不能满足现场需要,出现蓄电池电压过低,不能正常升弓[1],导致机车出现堵塞区间机破或救援,严重打乱了铁路的正常运输秩序,造成运输任务不能顺畅进行。
2 机车蓄电池亏电问题原因分析2.1 机车蓄电池简介机车的蓄电池是一种阀控式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单节蓄电池的标准电压为2 V,额定容量170 Ah;每节机车由48 节蓄电池串联,电压达到96 V,给控制电路供电[2]。
2.1.1 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简介
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充电过程是利用充电电源让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放电过程是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蓄电池使用AGM 隔板,在蓄电池正负极之间留有气体通道,让正极产生的氧气沿着气体通道传递至负极复合成水,实现无酸雾逸出,无需注水维护的效果[2],以下是蓄电池充放电化学反应:
2.1.2 蓄电池充电原理
机车受电弓从接触网取流后,电源变压器670TC降压到220 V 后送入半控桥,再通过晶闸管VT1、VT2和二极管VD1、VD2 半控桥式整流及671L、663C 滤波后,成为直流电源[3]。通常情况下,110 V 整流电源与蓄电池并联运行,向机车控制电路提供110 V 电源,同时蓄电池一直处于均充状态,没有转浮充充电的设计,不是很科学,长期使用容易造成蓄电池性能的下降或损坏。
2.2 机车亏电问题原因分析2.2.1 外部因素
1)蓄电池负载电流过大。随着机车功能的不断扩展,先后加装了万吨无线重连、视频监控、轴温在线检测等设备,蓄电池载荷不断增大,经实际测量放电电流达到11~12 A,理论上放电时间应达10 h 以上。完全可以满足机车降弓等待约4~5 h 的需要,故此并不是主要原因。
2)蓄电池工作环境恶劣。蓄电池容量会受温度的影响,图1 为蓄电池放电容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过低温度(低于-15 ℃)会降低电池有效容量[2],过高温度(高于50 ℃)则会导致热失控并损害电池。但机车出现亏电问题,并不是完全在极端的气候条件时集中出现,故恶劣的气候环境只是蓄电池亏电的部分原因,并不是全部原因。
2.2.2 内在因素
在出现故障后,我们逐个对单体蓄电池进行检查,发现电压不一致问题。结合理论及维护现状进行分析:
1)理论分析。蓄电池在出厂时虽有容量匹配筛选,但容量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电池在串联工作状态下,由于单体存在容量差异,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相应的电压差异,导致部分蓄电池处于过充或欠充状态[1-2],过充的蓄电池加速老化,欠充的蓄电池的储能不足,直接缩短了放电时间。而在放电过程中,容量低的蓄电池电压下降较快,当容量低的蓄电池电量全部放出,降低至放电终止电压1.8 V 时,整组电池的电压依旧远未降低至86.4 V(1.8 V×48=86.4 V),此时放电仍然继续,容量低的蓄电池将处于过放的状态,直至电压低于0,此蓄电池就有极大的概率失去再充电能力,从而完全失效。整组蓄电池的电压也会而大幅跌落,降低至86.4 V 终止供电,而此时容量高的蓄电池仍有部分电量没有被利用、释放。如此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单体蓄电池的容量差异也将逐渐增大,整组蓄电池的整体容量将逐渐减小,整体寿命也将大大缩短。
2)维护现状。在机车使用蓄电池组为机车控制电路供电时,往往未达到设计要求时间,蓄电池便出现亏电情况。在实际的运用中,出于成本的考虑,当整组蓄电池中有某一节电池出现问题时,处理方式是更换问题蓄电池[1],其余蓄电池继续使用。这种做法直接造成整组蓄电池中单体容量存在差距,亏电隐患将持续存在。
由此,可以基本确定蓄电池组内的单体蓄电池的容量差异,随着蓄电池的使用时间而不断增大,是导致蓄电池整体亏电的主要原因。
3 蓄电池容量差异的解决方法我们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将部分能量从整组电池抽出,补充到容量偏低的电池上,补偿能力强,将成组电池寿命提升到接近单体电池寿命水平。
电路按充电或放电电流的大小,按一定比例(一般低于20%)控制开关电源的总体输出功率,经高频变压器后分为N 个隔离的补充电源,经整流后分别给各单体电池提供补充电流,这些电源的输出阻抗在设计时基本保持一致,充电情况下在各单体电池电压相等时,它们从各供电电源所获取的电流是基本一致的。而当电池电压本身差异产生时,电压高的电池将会获得较少甚至得不到补充的充电电流,而电压较低的电池会从变压器获取更大的电流,从而使各电池充电电压得到均衡。放电时,各补充电源在电池电压一致时是均匀为每个单体电池补充的,在某些容量偏低的电池电压下降较快时,其补充电源同理会自动提供更大的补充电流,相反容量偏高的电池将减少得到的补充电流。极限情况下,某单体电池完全损坏时,其补充电源会将足够能量补充到这一节电池,取代本节电池本身,保证整组电池在正常端电压情况下释放出所有的容量(电路框图如图2 所示)。
上述电路在均衡充电时提供最大10 A 均衡电流;放电时,在12.5%的单体电池完全失效时,仍可保障未失效电池的容量正常输出供电。
4 验证试验模拟机车实际工况,选取48 节蓄电池(48 节蓄电池中12 节电池容量低于80%,其余36 节为新电池)。采用电阻器作为放电负载,电阻器阻值为9.3 Ω,计算得到放电电流为:96÷9.3≈10 A。
4.1 试验过程第1 次将蓄电池组充满电量,在蓄电池管理系统装置不工作的情况下,直接使用蓄电池作为电源,电阻器作为负载,进行放电试验,同时监测蓄电池组的总电压,当蓄电池组总电压低于86.4 V 时,停止放电,记录放电时间。第2 次将蓄电池组充满电量,蓄电池管理系统装置开启工作,使用同样的放电条件,进行放电试验,直至总电压达到86.4 V 时,记录放电时间。比较两次放电时间,即可验证系统装置的功能,如图3 所示。
4.2 试验记录4.2.1 第一次试验
进行48 节电池充电,充电采用DC110 V 直流电源充电,电压稳定在110 V,电流10 A。
08:30,切断充电电源,电压即下降至109.6 V。
08:30,开始放电,放电负载为9.3 Ω 电阻器。
08:36,出现电压低于1.8 V 的单体电池,三个。
08:43,总电压95.2 V,电压低于1.8 V 的单体电池有四个。
08:53,总电压95.4 V,电压低于1.8 V 的单体电池有五个。
09:02,总电压95.2 V,电压低于1.8 V 的单体电池有七个。
10:49,总电压90.1 V,电压低于1.8 V 的单体电池有八个。同时一个电池电压出现负值,表示其电量全部放空。
11:08,电池组总电压降低至86.4 V。
第1 次试验放电时间为2 h 38 min。
4.2.2 第二次试验
进行48 节电池充电,充电采用DC110 V 直流电源充电,电压稳定在110 V,电流10 A。
08:30,切断充电电源,电压即下降至109.6 V,开启蓄电池管理系统装置。
08:30,开始放电,放电负载为9.3 Ω 电阻器。
11:51,放电电压92.5 V,电流9.92 A,电量显示剩余20%。
15:30,总电压90.0 V,电流9.76 A。
16:18,总电压86.4,电流9.44 A。
关闭放电电阻器,试验结束。
第2 次试验放电时间为7 h 48 min。
4.3 试验结论通过试验验证,可以证明投入蓄电池管理系统后,蓄电池放电时间明显延长,能够满足接触网检修停电后机车的使用需求。
5 结语通过使用蓄电池管理系统对机车串联蓄电池组充、放电过程的有效管理,能大大减少单体电池因充、放电不均衡而产生的失效。同时能对因其它原因失效的单体电池采用能量转移的方式进行替代,从而延长整组串联电池组的寿命,确保铁路正常的运输秩序和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