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终点》早期评测简介
这篇关于《终点》的早期评论最初是在影片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时发布的。现已更新并再次发布,以配合电影的上映。
剧情简介
电影开始时,讲述一户富裕的工业家家庭(三人:蒂尔达·斯文顿、迈克尔·珊农和乔治·麦凯)在一个宽敞的地下碉堡中生活了20年,因为社会在他们之上逐渐崩溃。人类几乎灭绝,但一名神秘的幸存者的到来,迫使他们质疑自己的规则,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在全球末日中的角色。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常常通过歌曲表达这些内心的思考。
风格与主题
《终点》融合了奇异而有效的类型和风格:黄金时代好莱坞的辉煌与《全民公敌》的阴暗反乌托邦相遇。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凭借《杀戮的行为》和《沉默的目光》等对印度尼西亚六十年代大屠杀的深刻纪录片,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阴郁而压抑的音乐作品。可以说,它是通过强烈的人性戏剧表现,虽不符合传统音乐电影的宏大场面,但却令人印象深刻。
角色设定与人物关系
无名角色设定
主演们被设定为类型人物,没有名字,只被标记为母亲(斯文顿)、父亲(珊农)和男孩(麦凯)。这个家庭的核心围绕这三人展开。母亲常常疲惫不堪,情绪紧张;她厌倦了当前的生活,但别无选择,只能不断调整她带来的名画,从壁上移到屋内,营造出理想的室内环境。
父亲与男孩
父亲试图以虚构和浪漫的方式写男孩关于气候危机的传记,试图证明自己善行多过罪行。他坚持自己所作所为的善举大于罪过,似乎自己并不完全有罪。而男孩是个天真、笨拙的年轻人,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他在碉堡中出生长大,只知道装饰华丽的走廊、效率极高的食物实验室和环绕周围的盐洞。他沉迷于关于美国家体现的历史模型,从西扩到登月,理解力只是概念层面。
电影的音乐表现
男孩带头开启了影片的第一首歌,带来强烈的美学和概念冲击。他乐观地唱着关于日出的歌——一种他从未见过的东西,只能用手电筒照射自己微型人物模型模仿。伴随着20世纪中期管弦乐的展开,像是一段标准的“我想要...”的希望歌,但高潮未至,也没有完全化为华丽的正式演出。这是受限于碉堡物理空间的特殊因素。
社会阶级与角色关系
这个后末日世界的结构高度阶级化,家族成员的地位由他们的帮佣——厨房主厨(布罗纳·加拉格尔)、易怒的医生(列尼·詹姆斯)和勤奋的管家(蒂姆·麦金纳)所平衡。阶级和财富带来的安全感让他们得以控制局势。当神秘女子(莫西斯·英格拉姆)进入他们的“家族”时,她的命运成为了他们掌控的对象。她可以选择离开这个残酷空洞的世界,或者加入他们的阶层,成为家庭帮佣。在这个新世界中,奴役成为唯一的生存方式。
主题与结局
奥本海默没有试图让影片具有颠覆性或正义的色彩。电影强调资本主义和阶级的烙印已根深蒂固,角色们也难以改变这一既定秩序。影片中每个人都背负着为生存所做的妥协,但他们压抑着这些情感。唯一不同的是,流浪者女子(Girl)远离过去、渴望融入新环境的内心挣扎,体现了个人的复杂心理。
常见问答(FAQ)
Q: 这部电影是否适合所有观众?
A: 由于电影内容阴郁、带有哲学思考以及音乐表现复杂,可能更适合喜欢深度人性探索和反乌托邦题材的观众,不建议寻求轻松娱乐的观众观看。
Q: 《终点》的音乐会持续多长时间?
A: 电影中的音乐场景结合了传统音乐和创新表达,部分歌曲短促,整体电影时长约为120分钟,音乐表现贯穿全片但不会成为传统歌舞片的模式。
电影《终结》的故事与主题
角色内心的挣扎
影片中的角色们试图坦白并讨论自己身上最糟糕的一面,以及他们最后悔的行为,即使这些选择让他们多活了一些时间。女主角在过程中迫使父母至少意识到他们的隔阂,以及他们拒绝承认自己在更大伤害中的角色——无论是对世界的伤害,还是对自己所爱之人的伤害,这些都逐渐侵蚀着他们的灵魂。
孤独与冲突的表现形式
这些内心的挣扎也通过各角色独自徘徊在走廊中的独唱展现出来。电影中很少有二重唱,家庭封闭的生活方式导致不仅情感被压抑,也让人际间的真诚联系变得稀少。然而,当女孩最终出现,与男孩产生好感,电影开始以细腻的方式展开,一些调皮、富有表现力的歌曲伴随着抽象运动的身体,镜头也巧妙地穿梭于空间中,通过动态和构图引入更深的浪漫(以及盛大和仪式感)。
电影的视觉与表现手法
摄影与空间的限制
导演奥本海默与摄影师米哈伊尔·克里奇曼充分利用空间的现实和物理限制。即使是最直观、最炫目的情感也无法通过魔法召唤出舞者阵容,避免了一种满足感,但他们巧妙地运用光线和焦点技巧,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戏剧性与电影手段
虽然没有必要质疑电影中歌唱对白的真实性或故事性,但由于影片缺乏大型舞台空间,让演员可以自在地穿梭于对话之中或偶尔直接与观众交流,导演用电影手法巧妙重构了这种戏剧性:角色始终保持清晰可见,彼此可以听见并理解,但随着其中一人开始表达内心想法时,便会逐渐模糊,融入背景,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想法——而其他人无法(或不愿)听见。
空间设计与情感表达
地下掩体的氛围
掩体大多是寒冷而严酷的空间,这与电影中的金色好莱坞音乐剧那种闪耀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角色们渴望情感联系的内心也会微妙地影响色彩调调,暖色调和明亮灯光会在人物移动时短暂出现。既耀眼又令人压抑,这种氛围极符合奥本海默电影的主题调性。
导演视角与电影哲学
反思与自我揭露
在纪录片《杀人行为》中,导演多年来采访了一位以其罪行而自豪的真正大规模杀人犯,并让他通过好莱坞类型电影(如黑帮片)再现其残暴手法,表现出一种电影内省以自我压抑甚至挑战自己行为的方式。这种理念在奥本海默的作品中一再出现,《沉默的目光》更进一步地揭示了那些掌权者如何通过讲述故事来掩盖自身的野蛮行径。这些思想也在《终结》中有所体现:电影在空间设计上受限,却在情感表达上达到宏大,通过静谧的心理偏离,让每个角色都能与自己所作所为抗争,直到接受或更多的是否认,而这一切都通过歌曲来表现。
音乐的黑暗与纯粹
奥本海默巧妙运用音乐形式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在于,唱出内心的歌曾被视为表达深层情感的方式,但在《终结》中,那些对世界现状负有责任的人却拒绝面对自己的过错,却仍然唱歌,像自动机一样完成影片的风格使命,艰难地追求那本应隐藏在好莱坞音乐剧背后的真实情感。极少有作品能在如此黑暗的主题下,发出如此甜美的歌声。
上映信息
《终结》将于12月6日在美国影院首映。
常见问答(FAQ)
Q: 这部电影的主要风格特点是什么?
它结合了戏剧性空间布局与精妙的光影运用,通过音乐和视觉效果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一场关于责任、痛苦与救赎的黑暗旅程。
Q: 电影中歌唱对白的真实性如何?
虽然歌唱部分在形式上类似舞台剧,但它们主要用来象征角色的内心情感,强调剧情的心理深度和情感冲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真实对话表现。